2010年度盘点:重大食品**事件
2010-12-3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作者:葛曼
光阴荏苒,时近岁月,回望2010年,三氯氰胺、地沟油、紫砂煲、小龙虾等等食品**事件再次引发阵阵惊涛,食品**问题频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红灯频闪的食品**问题,使得人人自危,也再次为食品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1.三聚氰胺阴魂不散
三聚氰胺这个字眼对于国民来说已不陌生,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总是出其不意地抛头露面,自2008年曝光以来频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引发了中国奶制品市场*大的信任危机。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2.地沟油事件
2010年3月19日,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
3.紫砂煲事件
2010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售价上千元、用于养生保健的“天然紫砂煲”竟然是由普通泥土与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然而,历经近一月的在社会上引起轩然**的“紫砂门”事件,权威部门终于做出结论:专家认定紫砂**无毒。
4.麦乐鸡事件
2010年7月5日报道*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美国麦当劳发言人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动物测验显示,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
5.南京小龙虾事件
2010年7月份以来,陆续有南京市民因食用小龙虾出现不适症状而到医院就诊。这些患者大都在食用小龙虾三四小时后全身出现酸痛症状,有的患者尿颜色甚至呈酱油色。医生诊断,他们患上了肌肉溶解症,也称“横纹肌溶解症”。
6.植物奶油事件
氢化油,也被叫做“植物奶油”“植物黄油”“植脂末”。目前,在面包、奶酪、人造奶油、蛋糕和饼干等食品焙烤领域广泛使用。氢化油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糖尿病等风险,世界各国已纷纷限制,但中国却仍在大规模、无限制地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坦言,我国还没有完成对反式脂肪酸现状的评估。在没有充分的数据支撑下,是否对于反式脂肪酸出台管理措施还为时尚早。虽然对于反式脂肪酸的管理规定还没有出台,但陈君石告诉我们,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已经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7.蜂胶造假事件
继央视称在淡水珍珠之乡浙江诸暨和海水珍珠粉集散地广西北海,发现使用贝壳粉冒充珍珠粉已是公开的秘密之后,关于“紫色黄金”蜂胶的潜规则再被揭露。据悉,国内每年实际蜂胶销量近1000吨,而中国蜂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小川表示“年产蜂胶只有350吨”,近650吨的销量出入,令整个行业陷入尴尬。国家药监局上周末发出紧急通知,称企业除不得采购树胶假冒蜂胶外,还对存在**隐患的产品责令召回,加诸保健食品之上的紧箍咒今年以来不断收紧。
8.毒豇豆事件
2010年1月25日至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立即对不合格豇豆予以销毁,并根据湖北省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规定,决定从2月7号起停止销售来自海南省的豇豆3个月。上海、广东、重庆、江西等地也有类似情况反映。消息一出,国内震惊。近日,国内各地加大对海南豇豆的检测力度,又有多个地市发现海南豇豆残留高毒禁用农药。海南豇豆中被查出的有毒成分叫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禁止用于果、茶、烟、菜、***植物上。它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
中国的食品监管体系,一直都是问题出了再去治理的“马后炮”模式,更为糟糕的是,食品**信息长期不透明和不公开,出问题后,当局首先想到的是去捂去瞒,消费者一直处于“不明真相”的状态。其实,对问题食品企业高频次曝光,让消费者发挥自觉抵制作用远比通过监管部门对企业罚款处罚更有效。
造成食品不**的因素很多,食品开发商利欲熏心及监管部门失察失管是两大主要原因。保证食品**要扩大监督范围,政府相关部门要将食品**覆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的所有方面,明确规定与食品**有关的所有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原料供应、包装运输、销售消费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食品**义务。更重要的是,食品**信息应当明确、及时地告知消费者。特别是在重大食品**事件出现后,信息的透明发布更加重要,应当建立起相关的信息发布长效机制。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1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