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三年的追踪调查表明,耕地面临重金属污染
“镉米事件”仅掀开土壤重金属污染冰山一角
2月27日,《南方日报》刊发《万吨湖南问题大米流入广东餐桌》报道,系统披露了湖南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出产的大米普遍镉超标,问题大米源源不断流入广东餐桌,以及我国粮食购销、流通领域存在体制漏洞。
事实表明,这还没完。5月18日,湖南大米再次"中枪",广州食药监局公布的镉含量抽检结果显示,超标的8个批次问题大米和米制品中,湖南占了6个。而另外两个批次镉超标米粉厂所使用的大米,也来自湖南。
几天之后,广东省食品**委员会公布了2013年抽检发现的126批次镉超标大米,其中确定由湖南厂家生产的多达68批次(多批次散装米产地未明),涉事厂家来自湖南14个市州中的8个。
这篇报道线索来源于湖南省粮食系统高层人士,2009年底,他实名举报湖南大米镉超标严重,在明知大米多次被抽检重金属不合格的情况下,有关方面仍然将问题大米卖入口粮市场,并流入广东餐桌。
这名"深喉"是当年湖南问题大米卖入广东的经手人--- 他直接见证了问题大米如何采购,镉危机如何爆发,双方如何谈判,怎样达成"假退货"协议,问题大米通过怎样一种方式,辗转到达珠三角大米批发商、米粉厂手上。2010年初,我在湖南见到他时,他说"我一直感到内疚,觉得必须揭发这个事。"
在这名"深喉"的支持和配合下,我奔赴深圳、东莞、广州、佛山、长沙、湘潭、株洲、益阳、常德、衡阳等十余个地方,历时数月调查、暗访,逐一探访证实。我多次沿着湘江一路而下,探访这条沉重河流沿岸的多个村庄、企业和矿山,试图提供一个与镉污染有关的社会图景的缩影。
在事件性报道的基础上,我翻阅大量文献,采访湖南粮食系统知情人士、湖南农业界、科研界、地质界等相关人士,探求作为我国传统的"鱼米之乡",湖南出产的大米为何屡屡笼罩在重金属污染阴云下,我国耕地面临哪些重金属污染的原因。
我的调查显示,镉污染从湘江等多条流域蔓延至耕地,被镉污染的水源直接灌溉农田,含有镉的工业废气飘散到土壤中沉淀。湖南全境尤其是粮食主产区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的农田土壤,已普遍遭受严重且难以逆转的重金属污染。据湖南农业大学统计,湖南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面积不低于20%,农田镉污染正呈面源状发展。另一方面,湖南农业种植大量使用磷肥,而我国磷矿中又大量伴生镉成分,于是磷肥中的镉,通过施肥进入土壤。湖南又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对镉的吸附能力很强。
有专家认为,湖南稻米产品的镉污染情况将继续恶化,20年后恐无法食用。
2010年5月,我完成了这组有10个版规模、长达5万余字的报道,但因故未能见报。其间,财新《新世纪》杂志于2011年2月14日刊发《镉米杀机》,引发舆论对于农田污染的关注。
2012年5月,我来到《南方日报》,为了将3年前的事联系起来,我抽检了广州市面十几个批次的湖南大米,又抽检了金司奇米面公司来自中储粮湘潭直属库的大米原料和生产出来的排粉,发现镉普遍超标。我连续3年多来的追踪调查表明,此次广州镉米事件不是偶发的孤例,这组报道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