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倒奶”当促奶企自省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卖奶难”,在河北、山东、内蒙古等产奶大省,不少奶农因为鲜奶滞销不得已“倒奶杀牛”。“卖奶难”原因何在?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在回应记者提问时称,洋奶粉冲击并非主要原因,“这与国内乳制品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及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可能有很大关系”。这句话,很值得国内奶制品企业自省。
在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养殖户眼噙着泪水,将上千斤白花花的鲜奶倒进下水道,场面颇让人心焦。看到频频发生的倒奶现象,公众普遍感受是心急鲜奶浪费,同情奶农处境。换了其他农产品,媒体、网友呼吁之后,没准都能帮农户解决滞销难。可唯独对奶农,同情无助于解困。鲜奶不同于一般农产品可以直接食用,买来就吃,必须要经过乳制品企业加工才能供人们消费。然而,在国外奶产品已经形成的品质信誉、品牌优势之下,再多的同情心也无助于呼吁人们多买国产奶。
“奶贱伤农”的一幕,表面上看是因为奶源多了。不可否认,2013年出现的一轮“奶荒”行情让很多农户投资奶牛养殖,导致了今年以来市场上奶源猛增、价格大跌,这其中确实有养殖户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因素,但进一步分析,真的是奶源过剩么?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增长空间巨大,可现实中增长*为抢眼的却是进口乳制品,此前5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2013年曾经高达37%,现在,就连国内乳制品企业也大量采购进口奶源、基粉等原料。不难看出,奶农忍痛降价、挥泪倒奶背后,实质是国内奶制品企业在奶业消费中增长乏力,连带着养殖户也被奶企在公众心目中不佳的口碑给“坑”了。
奶业是竞争充分的开放性行业,“奶贱伤农”虽然令人同情,但也要看到,这是市场竞争、供求规律使然。那些质量不过硬、品牌打不响的乳制品企业必然要在竞争中淘汰,相应的也倒逼那些小而散的养殖户转型,这对于奶业养殖的规模化经营,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毕竟,放在超市货架上的奶制品,不管“姓中姓洋”,都没有品质放心、绿色**来得重要。
洋奶粉的冲击和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两者紧密关联。目前,我国与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进口乳品价格走低是大趋势。媒体市场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目前,进口奶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价格越来越低,销量也是稳中有升,而国产奶却是价格持续走高,销量大幅跳水。这足以警示国内奶企,亟需加快赶超洋品牌的步伐,依靠转型升级做优品质,提升品牌,通过增加采购和销售份额,扩大对养殖业者和消费者两个群体的覆盖。“倒奶”眼下是伤农,但真到了质优价廉的洋品牌满街都是的时候,“倒奶”的恐怕就该轮到国内奶制品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