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专家解读食品**热点 致病菌更需关注


专家解读食品**热点 致病菌更需关注
  近日,一份食品**舆情汇总和分析报告呈现在公众面前。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经济网食品**舆情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该报告,用12个关键词聚焦2014年公众及媒体高度关注的食品**热点,并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一一解读。其中,微生物污染、转基因、福喜事件舆论关注度较高,反映出我国食品**形势及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微生物污染
致病菌更需关注
  从丹麦含李斯特菌的香肠导致12人死亡,到恒天然集团召回8700瓶可能被大肠杆菌污染的奶油;从台湾咖啡检出棕曲霉**A,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肉制品和饮用桶装水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此次舆情汇总和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生以“微生物污染”为关键词的新闻报道54112篇、博客1505篇、图片2654张、视频6525段、微博54151条。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认为,媒体与公众对食品**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到中国食品**的本源,与全球食品**面临的问题相吻合。但与此同时,社会对微生物污染风险的评价有所失衡。“比如,过度关注菌落总数指标的问题,未重视对致病菌污染的报道。”
  2014年9月,国家食药总局通报当年**阶段20类食品的监督抽检结果,63个批次肉制品的菌落总数指标不合格,被媒体集中报道。“而实际上,菌落总数只是指示性微生物,并非致病菌,其仅提示食品生产、加工或经营环节的卫生状况有待提高。当期只有3个批次检出致病菌,结合居民膳食结构、抽检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影响的风险较低。”
  刘秀梅认为,对于这类可控风险的非食品**事件,媒体应理性报道,给予公众科学引导。食品**监管部门也应更加清晰地指明微生物**的风险控制方向,在食品**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逐步将微生物指标监测重点由菌落总数等指示菌转向致病菌。
转基因食品
谣言止于智者
  “转基因”已成为近年来各界热议的话题。网络一度流传“转基因食品破坏**系统”“转基因食品致癌”等说法,引发网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前述调查显示,去年**生以“转基因”为关键词的新闻报道79423篇、微博257841条。
  2014年春,一则视频加重了广大网民对转基因食品的质疑:美国西华盛顿大学退休物理教师南希·斯万森搜集了10余年来转基因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增长以及美国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帕金森病、儿童自闭症等多种**发病率上升的数据,将之罗列在一起,自称有“重大发现”——凡此种种**皆由食用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导致。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监督评估组成员黄大昉强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大多数国家都将转基因食品纳入食品**管理范围,要求对其进行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以及加工过程**性在内的生物**风险评价。同时,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的大规模应用已有近20年历史,迄今未发生确有科学证据并为权威科学部门证实的食用**性问题。
  对于南希·斯万森的观点,黄大昉指出,转基因食品进入美国市场不过18年,而各类现代**增长却有数十年历史。上述**的发生多因现代社会居民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起,对此科学界早有明确结论,斯万森的所谓发现纯属嫁祸。
  “对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必须严谨求证、理性思维,重视科学家和权威机构的意见。”黄大昉说。
福喜事件
企业必须承担责任
  2014年7月20日,一则源于上海东方卫视的“卧底”新闻,通过隐蔽的摄像头,让观众看到了过期牛排与污染牛肉饼照常加工使用的龌龊画面。这一事件的涉事企业正是世界知名企业美国福喜集团(OSI)上海分公司。前述调查显示,去年**生以“福喜事件”为关键词的新闻51445篇、博客1548篇、微博184122条、图片24541张。
  如今,此事件性质本已盖棺定论。福喜上海分公司使用过期、变质肉制品加工生产食品的行为,触犯现行《食品**法》,对公众食品**造成威胁,性质恶劣。出人意料的是,批判声中却夹杂了一些为福喜喊冤的声音。有人声称,按照现行食品**国家标准所涵盖的项目,检测福喜使用的过期肉,结果都是合格的,以此为由为福喜叫屈。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指出,国家检验项目是有限的,不能涵盖食品**管控的全部内容。检测合格,绝不意味着没有食品**风险。
  “对于尚无法明确的相关危害因素,无法设定**标准项目和限量值的食品,我国监管部门采用规定‘保质期’的做法,有效防控食品**风险。虽然还有人提出‘目前没有生鲜肉保质期的国家标准’,但是企业必须承担起责任,应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食品**企业标准来判定产品合格与否。”王守伟说。
  王守伟强调,美国福喜集团作为一家***的大企业,只要发生一次重大食品**事件或欺诈行为,就很难获得消费者的原谅。福喜事件对福喜集团本身和其下游企业所造成的损失也许是可以计算的,但是对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打击或将无法估量。

产品目录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技术文章
Copyright© 2003-2025  深圳菲特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电话:0755-25928978 89512173 传真:0755-89512173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三路荣生大厦402室    

     
        粤ICP备13062898号